【Toyota MR系列 – 東洋中置引擎小鋼砲 3. 還原簡約的 ZZW30】

【三: 豐田MR系列的終章 – 還原簡約的 ZZW30】

首代MR2 AW11 及 第二代SW20分別存在80年代及90年代的汽車市場,在匆匆這十多年日本經濟已由極盛繁華進入 “失落的20年”。人口快速老化,股票及物業價格下跌,使國內消費不振導致通縮。即使息率持續接近零仍無助刺激銀行貸款、企業投資和民間消費,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 ”流動性陷阱 Liquidity Trap”。當然,這篇文章並不是講日本經濟的,只不過我想大家知道第三代MR系列跑車是形成於一個怎麼樣的時空,是一個高性能跑車需求高峰已過的時空,是90年代日系跑車退潮的時空。

上文提到MR2發展到SW20已成為一部價格比較昂貴的高性能跑車,並於市場上發售十年之久,於SW20產品週期的最後數年,由於經濟因素日本本土以至世界市場對日系高性能跑車已漸漸衰減,像Mazda 的RX7 FD3S由於銷量問題早於1995年已退出美州市場,Toyota Supra A80 亦只撐多幾年,於1996及1998年分別撤出加拿大及美國市場,Honda NSX在1991於美國售出接近2000台,時至1999年只剩下不足240台的銷量。豐田有見於高性能跑車的時代已過,次世代MR2的開發方針不可能像SW20一樣再將檔次升級再製作出一台更快更豪華更昂貴的跑車。

豐田於第三代MR2決定還原基本步,不再追求與大馬力跑車爭鋒,採納有一點像首代AW11的開發方針,制作一台價格平易近人,著重穩定、富操控性、設計簡約及輕量化的中置引擎小跑車。有見於Mazda MX-5 系列於世界市場仍享有不俗的銷量,新的MR將設計為一台雙座開篷小跑車(Roadster),這就是MR系列第三代ZZW30。於日本本土市場ZZW30被命名為MR-S,在美州市場被稱為MR2 Spyder,歐州市場則被稱為MR2 Roadster。

ZZW30的原形概念車於1997年的東京車長首度亮相,而且已經被稱為MR-S,外表已經相當接近量產型號了。隨著MR2 SW20於1999年停產,ZZW30於同年推出。引擎方面採用1.8公升 1ZZ-FED直四自然吸氣引擎,馬力輸出為140PS。雖然馬力比上一代SW20 GT-S足足少了80PS,但車身重量只有996KG比SW20輕了超過300KG。勝在夠輕ZZW30仍能於6.8秒完成0-60MPG,一點也不失禮。傳動系統方前期型採有五前速手排及自動波箱,後期型則是六前速手排及六前速Sequential Manual (SMT) 波箱。SMT就是一個以手排波箱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自動波箱,但不會像傳統扭力轉換器自動波般產生馬力流失的,操作跟駕駛加減波沒有分別,不用踏離合器,以當時來說是一個相當新的規格。

ZZW30 推出後車迷對她有不太一致的評價,MR2前兩代死忠應為ZZW30失去了MR系列的應有個性,甚至不當她是MR2的正宗血統承繼者。畢竟AW11跟SW20兩代都已是上了神枱的傳奇跑車,在車迷心目中享有非凡地位,作為她們的後繼車車迷都期待ZZW30將會是MR2系列的進化產品。但ZZW30自身作為一部大眾市場小跑車她的操控性、極限預知性及駕駛樂趣是不容置疑的,撇開車迷對前兩代MR2的情意結,以車論車ZZW30甚至可能是三代車中操控性最佳最易駕馭的一部。

安裝了硬頂及全車包圍的ZZW30成了一架非常型格的小跑車
內籠簡約但跑味十足
安裝了TRD全車擾流部件的MR-S

坦言,小編其實頗喜歡ZZW30,亦很欣賞豐田項目團隊在執行第三代MR的開發工作,成功創作出一台有形有款、價格相宜、富駕駛樂趣的小跑車。只可惜ZZW30真的是有一點生不逢時,存在於一個日系跑車退潮,經濟不太景氣的年頭。由於出口銷量不振及競爭激烈,MR2 Spyder於2005退出美州市場,而日本本土及歐洲市場則於2007年結束銷售。

自1999年面世至2007年共8年間,ZZW30共生產並售出共77,840台,是MR系列中產量及銷售最少的一員。但好消息是,如果今日想在香港找一台二手MR-S,價格其實並不昂貴,不像AW11及SW20一樣已經被列入炒賣名單。一部外型及狀態俱佳的ZZW30應該最多$70,000有找,比同期的Mazda MX-5 NCEC更便宜! 大家不妨留意一下。

MR系統經過了三代車款自80年代橫越千禧,到了MR-S一代走進了歷史,總是給人一種無聲告別的感覺。但自豐田章男先生執掌TOYOTA之後廠方似乎有意繼續發展跑車產品線,據說豐田會貫徹開發新世代 “跑車三兄弟”,首兩台相信是已面世數年的 86 及將於本月於美國底特律車展現身的Supra,還有一台尚未見身影。究竟憑藉豐田章男先生對TOYOTA上世紀傳奇跑車的熱愛,會否也會將新一代MR系列跑車帶返市場呢? 大家拭目以待!

ZZW30新車時価格207.9〜240万円

【Toyota MR系列 – 東洋中置引擎小鋼砲】- 全三篇完

【Toyota MR系列 – 東洋中置引擎小鋼砲 2. 桀驁不馴的SW20】

【二: 豐田MR2第二章 – 桀驁不馴的SW20】

首代MR2 AW11於八十年代風行一時並成功吸引了一群日系中置引擎小跑車的追隨者,在首代MR2步入產品週期的同時,豐田欲乘勝追擊著手研發AW11的後繼型號。負責開發的項目總工程師有馬和俊先生及總設計師內田邦博先生認為新一代MR2在除了需保留中置引擎後輪驅動的基本佈局,新車的檔次上需要比首代定位更高,車身體積需要增大並配置更大馬力的引擎,外型設計需要更圓渾典雅,內籠設備需要更高級素及更符合人體工學令新款MR2能成為定價更高的跑車。

緊接著AW11於1989停產,次世代MR2 SW20同年於日本發佈。首度亮相即驚艷一時,MR2已從AW11充滿菱角的硬朗線條發展至SW20 的流麗優雅車身設計,並保留了經典的車頭彈燈、硬頂及T頂版本。SW20雖然仍是一部小跑車,但體積已明顯比首代明顯增大,車身增長了245mm,增闊了30mm,輪距亦增長了80mm,但車身高度則減低了10mm。標準版本G及G-Limited採用豐田的S系兩公升3S-GE直四自然吸氣引擎,輸出165PS。再時推出更有GT-S 及GT高階高馬力版本,採有兩公升3S-GTE Turbo 渦輪增壓引擎,輸出達2215S突破二百大關! (輸出美國市場的還有一個2.2公升 5S-FE直四自然吸氣引擎版本(SW21),輸出132PS。) 相比AW11由於車身大了,引擎容積大了,車內車外的安全及舒適設備也增多了,車身重量增至1,210KG (NA 版本) 至 1270KG (Turbo版本),比前台足足重了200KG以上,以SW20的體積來說這個重量其實一點也不算輕!


次世代MR2 SW20在1989年於日本發佈。首度亮相即驚艷一時,
MR2已從AW11充滿菱角的硬朗線條發展至SW20 的流麗優雅車身設計
MR20 SW20 T頂版本

SW20有個江湖混號人稱 “平民法拉利”,除了因為她的亮麗車身設計與中置引掣佈局令人聯想起法拉利,配置3S-GTE 渦輪增壓引擎的GTS是一部相當快的小跑車,能於6.1秒完成0-60mph(96km.h)加速,在1993日本Best Motoring 的0-400m 直路加速比試,全原裝的SW20 GTS更力壓同期馬力更大的Honda NSX、Tóyota 兩代Supra及Mazda RX-7 Type R,可謂技驚四座。

SW20具備如此強大的直路加速能力,但駕駛方面則並非一部容易駕馭的跑車。中置引擎汽車顧名思義就是將沉重的引擎放置在前輪軸及後輪軸中間、駕駛室的後方位置。MR的好處是就是引擎的重量負荷比較接近驅動汽車的後輪,為後輪增加了下壓而取得更好的抓地力。MR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引擎位置比較接近車身的中央重心(Centre of Gravity),由於鐘擺慣性(pendulum inertia)較低理論上在彎路上的轉向可以更容易保持中性平衡。但與此同時MR車亦相對上比較容易出現 “Lift Off Oversteering”的情況 出現此情況的關係到物理上的重量重心轉移(weight transfer)。由於MR汽車的引擎重量負載位置比較接近車尾,當汽車前行的時候重量重心便會很大程度集中在車尾的位置,如果車子在入彎時突然收油減速,車身的重量重心突然轉移到車頭位置,後輪在彎中突然失去了下壓和抓地力變得輕飄飄,車尾的在此刻很容易就會向外甩出去。 熟悉SW20的朋友都一定知道“Lift Off Oversteering”幾乎成了SW20操控特性的代名詞,原因是她全車的重量比較集中於車身中後方的引擎位置,令重心轉移動態比較猛烈,駕駛SW20的人必須駕駛者必需熟知她的操控特性和極限才能將她的潛力充分發揮。

Lift Off Oversteering當然在上一代AW11的身上亦有發生,但AW11勝在車輕而且輪距比較短,一般來說比SW20容易駕馭。為針對SW20太容易失控的問題豐田於1993年在前後懸掛的幾何設計上進行了修改,而且加大了前後輪胎闊度,甩尾情況據說稍有改善,但很多MR2的死忠認為新的規格令SW20失去了一點個性及靈敏度,証明很多SW20愛好者根本就是喜歡她桀驁不馴的個性,愈難駕駛愈有挑戰就愈鍾意,就像在男仕在追求一位非常漂亮但個性剛烈特立獨行的女孩子,那時晴時雨的滋味令人患得患失不能自拔!

於1996 – 1999年間,豐田非常限量地生產了91台SW20 SPIDER 軟頂開篷版本MR2,配置兩公升的3S-GE直四引擎及四前速自動波箱,車色配色為銀色及一條藍色間。由於產量非常有限,現在成為最具收藏價值的SW20。真不知道豐田是否藉此實驗性產品預告次世代MR系列將發展成SPIDER開篷車的型態?

於1996 – 1999年間,豐田非常限量地生產了91台SW20 SPIDER 軟頂開篷版本MR2,配置兩公升的3S-GE直四引擎及四前速自動波箱,車色配色為銀色及一條藍色間。由於產量非常有限,現在成為最具收藏價值的SW20。真不知道豐田是否藉此實驗性產品預告次世代MR系列將發展成SPIDER開篷車的型態?

說到最強版本的SW20必定是1998年推出的TRD2000GT特別版。TRD2000GT特別之處就是它亦不是一個量產汽車型號,而是TRD (Toyota Racing Development) 為SW20量產車進行的”終極升級服務”。 TRD2000GT除了獨有的全車擾流配件 (安裝後活像一部小型法拉利!!!),TRD更可跟據車主的要求提供不同規格的引擎、懸掛、輪圈、甚至車籠內容配件!所以每一部TRD2000GT都是獨一無二的。傳聞最強的一部TRD2000GT引擎馬力輸出高達500BHP的狂獸!!! 豐田方面為了保持TRD2000GT的罕有及獨特性,”終極升級服務”據說費用非常高昂,而且只限日本本土35個名額。時至今日真不知道還有多少部存在於世。

TRD2000GT
TRD2000GT
TRD2000GT
TRD2000GT
項目總工程師有馬和俊先生(左四) 及總設計師內田邦博先生(右三)領導的MR2 SW20項目小組

SW20的生產年期(1989 – 1999)長達10年之久,全球銷量達130,732台,其中66,761台於日本售出,33,111台於美國及加拿大售出,30,660於世界其他市場售出。在MR家族三代中銷量僅次於AW系列。

SW20新車時価格182〜309.5万円

下一章:【三: 豐田MR系列的終章 –還原簡約的 ZZW30】

【Toyota MR系列 – 東洋中置引擎小鋼砲 1. 日系MR跑車的序章 AW11】

【一: 日系MR跑車的序章 AW11】

Toyota MR 系列是日本豐田汽車自1984 – 2007年間推出的一系列中置引擎後輪驅動的雙座位跑車, 1984推出首代MR2 AW10/AW11 開始, 經歷1989推出的SW20至2007 MR-S ZZW30停產延續了足足23年, 是陪伴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經典跑車系列。

早於1976年, 日本豐田車廠正展開一個全新的開發計劃, 目標是創作一部集操控性及低燃耗於一身的小車, 經過幾年來的前期籌劃,領導產品測試的工程司吉田明生先生於1979建議採用中置引擎(MR)雙座位小跑車的作為開發科案, 原形車SA-X於1981開始在日本本土及美國加州著名的Willow Spring 一級方程式F1賽車場作嚴格的測試, 並邀請前F1車手Dan Gurney參與試車工作,同時亦請來英國Lotus車廠的工程師Roger Becker跨刀參與設計新跑車的懸掛系統及操控性能,可謂一支國際性開發團隊!豐田於1983年的東京車展展出已相當接近量產仕樣的概念車SV-3, 並於1984年第三季正式推出這台經典的東洋中置引擎跑車MR-2 AW11。

Toyota MR2 AW11 (1984 – 1989)
Toyota MR2 AW11 (1984 – 1989)

坊間有一個傳聞, AW11其實是Lotus胎死腹中的M90/X100概念車計劃的延續,。Lotus 在開發M90計劃早於1981年由設計師Oliver Winterbottom展開, 目標是創作出一部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全新開篷跑車成為下一代Elan, 可惜Lotus的創辦人Colin Chapman於1982年去世之後計劃便暫停了, 1983年Lotus車廠更瀕臨破產邊緣而被British Car Auction的David Wickins收購。Wickins有意重啟M90計劃, 於1984年創作出命名為X100的原形車, 並採用出豐田提供的1.6公升直四引擎、波箱及懸掛系統。可惜新東主仍無法改善惡劣的經營狀況, 於1986年將Lotus售予美國General Motors通用汽車,X100計劃亦胎死腹中。雖然Lotus與Toyota 於80年代一直有相當緊密的合作, 但M90/X100的FR開篷車佈局似乎與AW11沒有太大的關連, 說AW11是M90/X100的延續或者有一點牵強吧。

Lotus M90/X100原型車
坊間有一個傳聞, AW11其實是Lotus胎死腹中的M90/
X100概念車計劃的延續。

首代MR2 AW10/AW11於1984年推出,配備1.5公升3A-LU直四自然吸氣引擎(AW10, 83PS)及1.6公升4A-GE 直四自然吸氣引擎(AW11, 130PS),4A-GE引擎在亦在同時期配置於大家相當熟悉的Sprinter Trueno AE86。傳動系統為五前速手排及四速自動波箱。由於出口版的大多數都是1.6公升版本,所以AW11幾乎成為了首代MR2的代名詞。貫徹吉田明生先生的開發理念,首代MR2是一部輕量化、富操控性及低燃耗的雙座小跑車,最輕的1.5公升AW10車重只有950KG。1.6公升版本AW11則是1066KG,懸掛方面採用由Lotus工程師Roger Becker參與設計的前後四支獨立麥花臣支柱。1.6公升版本(AW11)的 0-60mph(0-96km/h)加速時間為8.7秒。

首代MR2推出後暢銷日本本土以至全世界,更榮獲1984年日本年度風雲車Car of the Year大獎。於1985更推出T頂版本,兩塊車頂玻璃可以拆卸成為一架Targa開頂車。於1986年,豐田更推出1.6公升4A-GZE supercharged機械增壓直四引擎版本,馬力增加至147PS,重量增至1131KG。4A-GZE的機械增壓器由一個電磁離合器控制,跟據進氣歧管(Intake Manifold)中的真空度(Manifold Vacuum) 控制開關,能於慢速行駕及定速巡航時保持關閉以減少燃耗。機械增壓版AW11的0-60mph加速時間為6.5秒,以當時來說已經是一部相當快的小跑車。

於產品週期末年更推出終極版本Super Edition。以4A-GZE超級增壓引擎版本為基礎,1988年的Super Edition限量300台,特別配置白金雙色車身、銅色玻璃、特別版半皮半絲絨座椅、MOMO真皮軑環及波棍頭。限量270台的1989年Super Edition更追加Midnight Blue特別車身顏色,及Recaro “Milano” 跑車座椅,是收藏價值最高的AW11。

自1984推出至停產的5年間,AW10/AW11共生產及售出163,845台,其中日本本土佔40,982台,美國及加拿大佔96,666台,全球其他市場佔26,197台。是MR家族三代中產量最高的一員。首代MR2於1989年光榮退役,由SW20接捧延續MR系列的故事。

AW10 / AW11新車時価格144.7〜249.2万

1983年於東京車展展出的Toyota SV-3概念車,已相當接近1984年推出的量產型號MR2

Toyota SA-X 原型車由吉田明生先生確立中置引擎後輪驅動的佈局
MR2 AW11在香港電影<<古惑仔之人在江湖>>中亮相。話說細細粒(黎姿飾)偷了洪興陳浩南(鄭伊健飾)的MR2
,並勒索三萬元,最後被陳浩南一幫人馬玩返轉頭,細細粒被綁在MR2上於東隧飛馳的一幕非常經典。
英國Lotus車廠的工程師Roger Becker跨刀設計MR2 AW11的懸掛系統及操控性能

領導產品測試的工程司吉田明生先生於1979建議採用中置引擎(MR)雙座位小跑車的作為開發科案

下一章: 【二: 豐田MR2第二章 – 桀驁不馴的SW20】http://virentacar.com.hk/news/%e3%80%90toyota-mr%e7%b3%bb%e5%88%97-%e6%9d%b1%e6%b4%8b%e4%b8%ad%e7%bd%ae%e5%bc%95%e6%93%8e%e5%b0%8f%e9%8b%bc%e7%a0%b2%e3%80%91-2-%e6%a1%80%e9%a9%81%e4%b8%8d%e9%a6%b4%e7%9a%84sw20/

【經典英倫雙座跑車廠牌 – Lotus 蓮花 – 下集】

【1960s Lotus Elan – 英倫雙座開篷Roadster一代宗師】

Mazda MX-5 Roadster 自1989年推出第一代NA至今代ND已生產超過一百萬台,成為世界汽車史上最暢銷的開篷車系列,其著重輕量化、低重心、前後重量分佈成就卓越的操控性與及駕駛樂趣享譽世界車壇。

在MX-5於世界市場大放異彩的背後,大家又知不知道究竟是甚麼啟發Mazda開發這幾乎成為這東洋品牌的標幟的開蓬小跑車呢? 答案就是六十年代英國蓮花的Lotus Elan。

上回提到Team Lotus在賽車場上威風八面,Lotus 品牌第一台商品街道跑車Elite業務上的挫敗令車廠的經營陷入困境,當時車廠總設計師Ron Hickman有覺必須製作一台全新的暢銷商品跑車,以拯救車廠當時的經營劣勢。吸取了Lotus Elite的經驗,新的商品跑車除了必須要具備亮麗的外形、優秀的性能、更佳的製作質素及安全性,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成本令定價更平易近人。

為了保持車身輕量化為,新的跑車保留了以FRP製作車身外殼,但為了增強安全性及可靠性廠方決定為新車採用鋼鐵製作「脊骨」底架,總車重680KG。最初引擎採用了由Ford製造 的1.5公升 Lotus DOHC TwinCam直列四汽缸引擎,馬力輸出100bhp,為了令給市場耳目一新的感覺,
Hickman特別將新跑車設計為開篷車,並加入當時相當創新的車頭彈燈,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認識的經典車Lotus Elan。今次廠方能成功地控制生產成本,而且提供廠方組裝的成品車及Car Kit組件 兩個選擇,Lotus Elan 1500 於1962年正式推出市場時定價為GBP 1499 (成品車)與及GBP 1,095(car kit組件),其中car kit足足比Elite便宜了接近45%!

Lotus Elan 採用的車頭彈燈, 當時是相當創新的設計
流麗的車身設計都影響日後無數汽車設計者

Lotus Elan 嶄新的開蓬及彈燈設計、從Elite大幅改善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再加上更平易近人的定價令她一推出市場便大受歡迎,Elan 1500的1.5L版本在僅生產了22台之後就改為採用1.6公升 Lotus TwinCam 直四引擎,馬力輸出增至105bhp,能於9秒完成0-60mph (0 – 96km/h)。於1964年Elan推出的S2版本更追加了蓬頂蓋選配項目,對車身外形進行了小修小改,採用集束式模組車尾燈,制動方面採用了Girling製作的高性能碟剎系統,內籠則增添了安全帶、加入更美觀的木製錶板前台飾面及儲物箱,此時Elan S2 已經是一台相當成熟的商品跑車。

於 1965年的S3及1968的S4版本更追加了硬頂coupe版本,1967更推出長陣版的Elan +2,提供多兩個小型後座可供小童乘座,而終極版本Elan Sprint 於1970年推出,配置更強勁的Big Valve大哇佬引擎,馬力提升至126bhp,能於6.6秒完成0-60mph (0-96km/h) ,極速達193.6km/h。成品車定價 GBP 2,436。Sprint 是自Elan面世以來完成度最高的Lotus Elan,亦是至今收藏家最為趨之若鶩的款式。

於1964年Elan推出的S2版本更追加了蓬頂蓋選配項目
Elan S2 的車廂內飾明顯比 Elite 講究得多
1967推出長陣版的Elan +2,提供多兩個小型後座可供小童乘座
為了保持車身輕量化為,新的跑車保留了以FRP製作車身
外殼,但為了增強安全性及可靠性廠方決定為新車採用鋼鐵
製作「脊骨」底架,總車重680KG。
Elan 設計師 Ron Hickman 與他的masterpiece

Lotus Elan 自1962年推出市場至1973停產的十年間生產並售出12,224台,她除了將Lotus車廠從困境中拯救出來 ,令Colin Chapman有銀彈繼續支持Team Lotus在賽車塲上發光發熱,亦成就了一代超級經典的英倫開篷小跑車。

Lotus Elan 的跑車設計概念更啟發了後世無數的汽車創作者。其中日本Mazda 車廠於1989年推出的Mazda MX-5 (NA)更被視為Lotus Elan 輕量化開蓬小跑車概念的最成功繼承者,而MX-5 (NA)自身亦已成為今日的現代經典,跑車一代宗師這個尊稱,Lotus Elan 確是當之無愧。

【經典英倫雙座跑車廠牌 – Lotus 蓮花】 完

【經典英倫雙座跑車廠牌 – Lotus 蓮花 – 上集】

【1960s Lotus Elite – 賽道上的英雄 商業上的挫敗】

時光回到1950年代末,位於英國東岸諾福克郡(Norfolk)小鎮Hethel 的Lotus車廠正面對經營上的困境,創辦人Colin Chapman正為經營Lotus品牌與及其賽車隊伍Team Lotus 疲於奔命。Colin Chapman 是一名賽車運動的狂熱份子,他希望藉著成立Lotus 汽車品牌及Team Lotus 可以成就他對賽車運動的熱切追求,同時致力開發商品化的高性能道路跑車可以令他繼續在賽車場上燒銀紙。Chapman 於Lotus品牌開發的第一台商品跑車名叫Lotus Elite,於1959年正式推出市場。




Elite 是一台極度輕量化跑車,全車只重545KG,其設計最獨特之處就是其車身外殼與及負載結構全部採用玻璃纖維加固塑膠(FRP)製作而成,而且並沒有底盤,只有一個鋼鐵支架支撐著引擎及前懸掛,後懸掛則直接安裝在車身外殼上,引擎方面採用由Coventry Climax 生產的FWE 1.2公升SOHC全鋁製引擎,輸出75bhp,加上極優秀的氣動力設計令Elite可可稱為一台街道版的賽道車!


Lotus Elite 在「法國Le Mans 24小時大賽」 六度勇奪Class Winner桂冠成續斐然,但商業上銷情並不理想,Elite 無疑是一台外型極漂亮的跑車,但作為民用街車Elite的不修邊幅令市場不太受落。

FWE引擎於4000rpm時在車廂內發出巨大共振聲浪,行車時強烈的震動與及當時FRP物料製作技術尚未成熟,其後懸掛系統直接接上外殼的設計令可靠性及安全性大打折扣。 另一個敗筆就是Lotus Elite是以car kit組件形式出售,顧客須要自行組裝令廠方無法確保最終製成品的手工質素。最重要最重要的失策就是計錯數!!! 以GBP 1966的定價並不便宜,在市場上不乏乘坐更舒適製作更精良的跑車選擇,但這個定價加上慘淡的銷量不足以分散成本,令每一台售出的Elite都要蝕本。

自1959推出至1963年停產的數年間,Elite只售出1047台,商業上只能說是失敗。

但傳奇故事往往就在最艱難的時刻創造出來,Elite 的慘淡銷情令車廠陷入經營困局,但同時亦為一個不朽的車壇經典拉開序幕…

待續

【下集 — 1960s Lotus Elan – 英倫雙座開篷小跑車一代宗師】

【講下錶】 – 勞力士無止境炒到上太空 Rolex GMT Master 系列

近兩三年Rolex 的運動錶系列被瘋狂熱炒,年近聖誕佳節消費高峰期炒得就更見熾熱,全新的Submariner Date (116610LN)被炒至接近港幣80,000,陶瓷圈Daytona(116500LN)超過港幣170,000,而個人認為炒得最無人性的一定要數藍黑陶瓷圈(Batman)GMT Master II (116710BLNR),全新現貨價已被炒至接近100,000,炒價升得快過火箭而且升極都仲有人接貨,街貨很缺通常一有貨就像狂風掃落葉般被買清光,小編還記得三幾年前全新一隻Batman 都只係七萬幾,二手水貨六萬尾已有交易,真的不可同日而語。於2018年三月現身的紅藍黑陶圈鋼珠帶GMT Master II(126710BLRO)更直上150,000水位,連舊款紅黑可樂圈(16710 Coke)同紅藍百事圈(16710 Pepsi)亦到受到波及一齊爆升,可見此一刻市場是那麼瘋狂追捧雙色圈GMT系列。

話說於1940年代,空中客運的航線已發展至直航飛越太平及橫越多個時區,到了1950年代長途航線已經相當普及,當時世界最大航空公司之一泛美航空(Pan Am)要求Rolex為他們設計一款能同時顯示多個時區時間的航天碗錶供機師使用,第一代GMT Master就此誕生。

GMT Master可同一時間顯示三個時區的時間的,設計其實很簡單,除了基本的時分秒三針以外,增加了一支GMT時針,表圈上有24小時刻度,只需要將GMT時針調較至GMT時間 (Green Mean Time/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然後將時針調較至你的本地時區時間,如果需要顯示第三個時區時間,你就需要知道第三個時區距離GMT時區的小時數,例如香港是(GMT+8),只要你將表圈向左撥8格,GMT針指著表圈上的刻度就是GMT+8 香港的時間了,而雙色表圈則可用作分辨AM/PM,真係又有型又好用 !

今日想為大家介紹一下Rolex GMT Master 系列的歷史與及其歷代產品發展。

資料來源: 
www.rolex.com
www.gmtmasterhistory.com
www.fratellowatches.com
www.bobswatches.com
www.gearpatrol.com
www.rubberb.com
www.hodinkee.com/#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Rolex GMT Master 世系圖

第一代 GMT Master (6542),1954 – 1959

第一代GMT Master又名Pussy Galore,原因來自James Bond Goldfinger(1964)電影中的一名女機師角
色名叫Pussy Galore,她在電影中配帶了一隻6542,紅藍色表
圈以Bakelite (一種合成塑膠)製成,由於非常易爆,於1956年轉用
金屬表圈,細三角紅色GMT時針,波膠錶面,50m防水
,表冠沒有護肩,沒有日期快調功能,錶芯方面竟然分別用
過Calibre 1036、1065、1066三款。

第二代GMT Master (1675) 1959 – 1980

第二代GMT Master 在Rolex大軍中服役21年之久,保留了金屬紅藍圈,
跟前代的分別就是加入了(Superlative Chronometer Official Certified)字樣,仍沒有日期快調功能,表冠加
入了護肩,60年代尾換成大三角GMT針,1970年追
加全黑圈版本,後來更有黃金版本,金鋼版本,亦可配Oy
ster Bracelet格帶及Jubilee Barcelet 珠帶。(註: 瑞士製的機械手錶需要通過獨立檢測機構COSC的測試才
可以稱之為Chronometer, Superlative Chronometer 是Rolex內部的一個極嚴格的手錶性能全面測試標準,
是比COSC標準更高的認證。很多其他品牌亦有自己的一
套測試認證標準,如Omega就有Master Chronometer,都是以超越COSC標準來標榜
自己的產品有幾勁 。)

第三代GMT Master (16750) 1981 – 1988

第三代仍繼續使用紅藍金屬圈,採用Calibre 3075機芯震頻達28800A/h,令手錶走時更準確及秒計行得更細更順,終於加入快速日期調整功能,防水達100m。16758黃金版本首度採用藍寶石表面,小時夜光indices加入金屬框,規格已相當接近現代Rolex表的標準。有趣的是首款GMT Master II (Two) 16760於1983年誕生之後,這一款錶並沒有即時退役,而且還出了多一代16700。

第一代 GMT Master II (16760) 1983 – 1988

首代紅黑可樂圈GMT Master II (16760)是GMT家族的全新升級系列,1983年
推出市場與GMT Master (One) 16750 並肩在市場上再時發售,16760有一個花名叫Fat Lady,原因是它的表圈、表殼、表冠護肩都比16750大了一個碼,小時夜光indices首次採用白金框。而相比16750最重要的改變就是表芯改用了Calibre 3085,時針可獨立調較,定價亦比16750貴。

第四代 GMT Master (16700) 1988 – 1999

這是GMT Master (One) 的最後一代,紅藍百事圈,改用了Calibre .3175,藍寶石表面及白金小時indices框成為了標準配置! 與次年推出市場的紅黑圈GMT Master II (16710)成上下兩線款式,除了錶圈顏色跟16710的分別包括時計仍不能獨立調較及表圈比較幼。有配置Oyster蠔式格帶及Jubilee 珠帶的款式,亦有全黑圈款式。定價比GMT Master II (16710) 低一點。

第二代GMT Master II (16710) 1989 – 2007

第二代GMT Master II (16710)比首代16760表殼薄一點,同時推出紅黑可樂Coke、藍紅百事Peipsi及全黑表圈。生產年期達18年之久! 這一代應該進入陶瓷圈時代前在香港最普及流通量最高的G
MT家族成員。自2000年開始更開始使用Superluminova夜光物料。

圖片來源: www.fratellowatches.com

2005年推出的GMT家族五十週年紀念116718LN版採用18K黃金表殼及格帶,更首度使用防刮花防褪色
全黑陶瓷圈,24小時刻度採用鉑金塗層上色,GMT時針亦始用綠色,polished centre link格帶,及內圈刻有Rolex字樣,這隻率先曝光的金表基本上確立了現役GMT Master II的標準規格。

第三代 GMT Master II (116710) 2007 至今
於2007年推出116710LN使用防刮花防褪色防全黑陶瓷圈,24小時刻度採用鉑金塗層上色,GMT時針亦始用綠色,polished centre link 鋼格帶,及內圈刻有Rolex字樣,這就是現役的黑圈GMT。

自16710雙色圈GMT停產之後,GMT的陶瓷圈新錶一直都是單色圈款,於2013年推出的116710BLNR藍黑陶瓷雙色圈(Batman) GMT Master 一推出就立即令大家陷入瘋狂。能造出如此精美的雙色無縫交接表圈可以稱得上是Rolex製造技術上的突破,首先他們將一塊單一陶瓷圈半圈用特別配製顏料溶液浸泡,然後進行燒製工序,完成之後就會呈於出雙色。 基本上Rolex要在陶瓷圈上造出其他不同顏色都要在顏料溶液配方上下刻苦的研究,成就這一套獨步天下的專利製作工藝。

2018年可說是Rolex 的Year of GMT Master II,在三月份的Basel World 錶展連發三箭推出三隻灸手可熱的GMT Master II全新錶款。包括最觸目的紅藍圈Pepsi鋼珠帶12
6710BLRO、黑啡圈 Rootbeer 全玫瑰金格帶126715CHNR及黑啡圈全玫瑰金鋼格
帶126711CHNR,將原本由藍黑圈掀起的GMT Master 熱潮推至白熱化! 連同舊款金屬雙色圈一齊攬住炒起,一隻16710紅黑圈 / 紅藍圈現在隨時要超過90,000 ! GMT家族風頭可謂一時無兩。